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暑假。
30年代,钱锺书的暑假“仍像寒假一样贪看小说杂志。不料暑假过了一半,父亲却突然回来,他措手不及,非常狼狈。父亲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他和堂弟锺韩二人各作一篇文章,锺韩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,议论平正,措词文雅。而锺书大概是因为看小说、杂志和其他杂书太多了的缘故,写的文章不文不白,词意怪诞,用字庸俗,字又潦草。”
大约半世纪后,林清玄的暑假在农田中度过。成名成家后的他,一次和自己的孩子聊起暑假时“想到三十年前的暑假自己的背影,爸爸在前面拉着两轮的板车,我在后面推着,板车上堆满香蕉,只看见爸爸赤裸上身的背,全是湿淋淋的汗水。‘长大以后,我不要做农人,要让孩子真正地放暑假。’当时我心里这样许愿,现在想到当时的情景还热血沸腾。”
时光的河入海流,未曾停歇,总有新的一代人在以最新兴的方式度过暑假生活。如果以“读书”这件事穿透时光,我们会感受到不同代际之间的思维世界,似乎从童年就已决定彼此的差异。你是哪代人?在你成长过程中的暑期读物是什么?你又如何评价其他代际的阅读?我们采访了几位网友。
“70后”城乡分野的H夫妇
H成长于乡野间,当时课业压力不大,就算暑假,也没有作业和补习,这些闲余时间,会用来读四大名著、《说岳全传》一类的古典小说。待到中学,金庸、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进入大陆,一本书需要在几位同学间传阅。他曾用一个上午的时间,在球场旁边读完《云海玉弓缘》,赶忙把书传给下一位同学。
高中时,流行下围棋,同学们一度热衷研读棋谱。而后,他从乡村进入城市求学,身边的图书资源逐渐丰富,他开始被军史读物吸引,大量阅读关于军史的图书。大学寒暑假偶有在学校逗留时,他会到图书馆中,把先秦诸子学说慢慢翻阅。
上世纪70、80年代,城乡分野巨大,成长于县城中学里的H妻子,阅读经历就十分不同。彼时,图书馆管理员向她的妈妈推荐《小朋友》与《儿童时代》杂志,平时放学后、假期里,她都会抱着这些杂志反复阅读,杂志里刊载如梅子涵等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。小学高年级时,她开始对民间文学抱有兴趣,时值改革开放,图书市场渐趋繁荣,新华书店上架了白话版的《聊斋志异》,读罢以后,不免感叹“原来还有这么有意思的神仙鬼怪的书!”
80年代初期,武侠小说大量引进,引起社会热捧。但在当时,有很多作品属非法出版,出版商为了逃避责任,会把一部武侠作品拆分成若干小册,每册包着黄色封皮,印上红色标题。《碧血剑》中,夏雪宜和温青青的爱情故事就被单拆成《金蛇郎君》出租,一本《射雕英雄传》也被拆分成二三十本小册。暑假里,用集中的时间阅读这些作品 “真是非常爽的一件事” 。与金庸武侠小说并峙的琼瑶言情小说,也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冲击。
她的高中时代寄住在一位中文系老师家中,老师家里订有《收获》《十月》《作品与争鸣》各类杂志。这一时期,她通过这些杂志饱览“80年代末”的文学作品,其中包括一度引起争议的《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》。“浪漫年代”里,诗歌是文艺青年不可或缺的养料,她和很多同学一样,会把北岛、舒婷写作的朦胧诗,以及之后传入的席慕蓉诗歌,认真地誊抄到笔记本上,并在笔记本里小心翼翼地贴上影视明星的照片。
如今,她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,面对“00后”学生们,她也很好奇孩子们的阅读。于是找学生借了几本他们爱看的书,其中包括丹·布朗的《达·芬奇密码》,还有东野圭吾的《解忧杂货店》。在她眼中,“00后”们课余时间大多被补习占据,真正的阅读时间其实十分匮乏。
“80后”已经工作数年的惘然然
我有印象自己的暑期读物,应该要从高中算起。高中时,我们学校每个同学凭自己的学生证,就可以从图书馆借出两本书。这个量对我一个暑假的阅读需求来说,实在太少了,我会去找那些不需要借书的同学,把他们的学生证拿来,一次性从图书馆借个八本、十本书背回家看,争取能在一个暑假里看完。我也是从那时候才养成每个暑假都要读一些书的习惯,一直到大学阶段也如此。其实平时不会想看的书,到了假期也不会有兴趣去看,一些长篇小说会屯留在假期,用集中的时间来读。
这些暑期读物里,我印象最深的,应该还是高中暑假,有一年我借了《穆斯林的葬礼》和《平凡的世界》,那个暑假就在家中趴在地板上读这两本书,房间里还放着无印良品的音乐。这两本书我在那个阶段读,会觉得非常好看,像《平凡的世界》就感觉作者写得真好。我都是先读完后,才知道原来他们还拿过茅盾文学奖。
我本来对现在孩子们读书的印象,以为他们还在读郭敬明,但没想到他们都不看郭敬明了。似乎对于“00后”的孩子来说,郭敬明已经不吃香了。前些天,我遇到一个亲戚家的孩子,“00后”,他正在看一本关于美学的书,之前有一次遇到他,他在读东野圭吾,我挺诧异的,觉得现在孩子看的书跟我们想的很不一样。
“90后”还在深造的阿南
小学低年级喜欢看图画书,当时有一本学校发的科普类的图画书,以一个小孩去探险的故事展开,讲了唐宋元明清、古今中外的发明和历史故事。从那里第一次记住中国古代的王朝排序、“四大发明”还有“西门豹治神婆”的故事,当时很喜欢,一个暑假里反复读了很多遍。
再大一些,小学三年级时,老师要求我们读《爱的教育》,当时买来像口袋书一样的一本又小又厚字又大的《爱的教育》。我读第一个故事时就被吸引住,读到里面“万里寻母”更是感动到热泪盈眶,但也渐渐感觉书里的故事太同质化,总在讲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这本书大概只读了四分之三,放弃了最后一点小尾巴。
同阶段读的另一本书《当危险来临的时候》,可以说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点启蒙,里面讲了很多少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陷入犯罪泥潭的真实故事,比如学校老师的偏心、家庭的破碎、为了追求爱情等等,少年在与社会的真实摩擦中最终沦陷。不知为何这么好的书现在已经绝版了,大学时想起,再去搜索,发现在网上只能买到影印版。
研学 www.sdsnx.net
高中的暑假,对阅读非常渴慕,有人推荐就会尝试一下。英语老师推荐了《穆斯林的葬礼》,说改变了她的人生观,读过以后,当时感觉确实好看。同桌推荐郭敬明的《小时代》,她自己对这套书视若珍宝,《小时代》的任何一个版本,她都要去买,但我有点不以为然,因为当时已经有很多对这类“青春文学”的批判声音,担心“读这些书耽误学习”。但在网上买书过程中,因为“猜你喜欢”这种功能推荐,又深陷另一类“青春文学”中去,读过桐华、八月长安的作品,如今再回去看,不得不说桐华的作品还比较真实且文笔优雅,不只在那时让人心动,现在再看也很能理解这样的作品在少男少女心中掀起的波澜。等到大学,就在读社科类作品,父母给的生活费比较宽裕,就会去买很多书,每个暑假都满怀期望地带很多书回家读,结果发现最终都是失败。